
排名第1:山西文化旅游职业大学;
排名 | 院校名称 | 专业名称 | 专业排名等级 |
---|---|---|---|
1 | 山西文化旅游职业大学 | 国际邮轮乘务管理 | -- |
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主要研究邮轮服务与管理、社交与公关礼仪、国际邮轮专业英语、海事法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,进行海上邮轮的服务与管理等。例如:邮轮餐饮服务,邮轮客房服务,邮轮宴会与会议的统筹与服务,邮轮安保服务等。关键词:邮轮餐饮服务客房服务宴会服务
1.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
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是经省政府批准、国家教育部备案、省内唯一一所公办经贸旅游类高职院校,隶属于黑龙江省商务厅,公益二类事业单位。主要承担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、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工作;承担外派劳务人员考试及相关社会服务工作;承担全省旅游、商贸行业从业人员教育培训、职业技能鉴定、职业资格和等级考试等相关组织和服务工作。学院是黑龙江”双高”高职院校、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、黑龙...
2.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
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是1993年由同济大学退休教师协会举办,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,2001年纳入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统一招生计划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。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。首任董事长为两院院士、同济大学原校长李国豪,第二任董事长为上海市原副市长夏克强,现任董事长为同济大学原党委书记周家伦。学校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、民办高等教育的相关法律规定,一贯坚持依法办学和公益性、非营...
3.泰山职业技术学院
泰山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泰安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,是山东省技能型特色名校优秀等级院校、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建设院校、泰安市职业教育龙头院校。学院坐落于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、具有五岳之首美誉的泰山脚下,背依泰山观光大道——环山路,毗邻方特欢乐世界、封禅大典旅游区。依山傍城,交通便利。校园与泰山浑然一体,相得益彰,是园林化、生态化、人文化校园。学院占地983亩,建筑面积25...
4.辽宁轻工职业学院
时尚大连、浪漫之都——滨城大连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、贸易、港口、工业和旅游城市,是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、国际物流中心、区域性金融中心,是著名的服装城、足球城、旅游城和宜居城,被评为“国际花园城市”、“中国最佳旅游城市”、“国家环保模范城市”。拥有五十八年职业教育辉煌历程的辽宁轻工职业学院,位于钟灵毓秀、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连市金普新区。她的前身为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。2012年8月,经辽宁省...
5.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
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成立于1976年,坐落于青岛市黄岛区海军路1166号,地处大珠山麓,灵山湾畔,是一所办学特色鲜明、教育质量一流,文化底蕴深厚;集学历教育、在职培训、科技研发为一体的国有公办普通高校。学院隶属于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,教育行政管理隶属山东省,是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高等职业院校。学院前身为青岛海运学校。1980年,经交通部批准改为成人高校,更名为“青岛远洋船员进修学院”。1983年...
1.密码技术应用专业
密码技术应用专业是什么
密码技术是保障网络安全的核心技术,密码算法和密码产品的自主可控是确保我国信息安全的重中之重。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密码理论与技术、密码管理、密码应用、密码测评等专业综合知识和技术的一流密码工程师,为密码测评、密码管理等密码应用行业提供人才支撑。
2.建设工程监理专业
建设工程监理专业是什么
建设工程监理主要研究建筑工程、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、工程监理实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,进行公路、桥梁、隧道等建设工程的施工组织与监理管理等,包括建设工程项目投资控制、进度控制、工程质量控制、合同管理、施工现场安全管理、工程风险管理等。关键词:工程质量合同安全
3.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
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学什么
《水族工程学》、《淡水水族养殖技术》、《海水水族养殖技术》、《水生观赏植物栽培技术》、《观赏水族疾病防治技术》、《水族工程与景观设计》、《水族箱设计与布景》、《观赏水草栽培学》、《观赏水族营销》、《水族馆创意与设计学》
4.饲草生产技术专业
饲草生产技术专业学什么
《饲草种植技术》《饲草病虫害防治》《现代草业机械操作与维护》《饲草产品加工技术》《饲草料包装与贮藏技术》《饲草产品质量检测》《植物生理》《农业化学》《土壤与肥料》《农业气象》《植物分类与利用》《草食动物营养》《饲草管理法律法规》
5.公共艺术设计专业
公共艺术设计专业开设课程
造型基础、设计基础、装饰基础、艺术理论、陶艺设计与制作实训、纤维艺术设计实训、 室内外装饰品设计实训、展示设计实训、公共设施设计实训、漆艺设计与制作实训、壁画与 浮雕实训、材料与技术美学等
同济的100年,是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100年;
同济的100年,是与祖国科教事业心手相牵的100年;
同济的100年,是与上海城市发展相濡以沫的100年。
——摘自习近平同志在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
同心同德同舟楫,济人济事济天下!
同济大学历史悠久、声誉卓著,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,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。经过118年的发展,同济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、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、研究型、国际化大学,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。
学校始于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•宝隆在中德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。1917年由华人接办,先后改称为同济医工学校和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。1923年定名为同济大学,1927年成为国立大学。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同济大学经过六次搬迁,先后辗转沪、浙、赣、桂、滇等地,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坚持办学。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,发展成为以理、工、医、文、法五大学院著称的综合性大学。
在始于1949年的全国院系调整中,同济大学原有的文、法、医、理、机械、电机、造船、测绘等优势学科或支援其它高校,或整体搬迁内地。同时,全国10多所大学的土木建筑相关学科汇聚同济,使之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、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。1978年以后,学校实行“两个转变”——恢复对德交流由封闭办学向对外开放办学转变,拓展学科范畴由土建为主的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转变。1996年,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,列为国家“211工程”建设高校。2000年,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,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。2002年,列为国家“985工程”建设高校。2003年,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。2004年,列为中管高校。2017年,列为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。
同济大学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,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、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,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,坚持全员、全过程、全方位育人,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、熏陶以后,具有“通专基础、学术素养、创新思维、实践能力、全球视野、社会责任”综合特质,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、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。创校至今,先后培养了40多万毕业生,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、科学家、教育家、社会活动家、企业家、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。同济学生及教师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有290人。
同济大学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“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”、国内第一个“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”、国内第一个“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”、国内第一个“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”、国内首批标杆“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”以及教育部“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”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;筹建“国家集成电路微纳检测设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(上海)”,全国集成电路领域首批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之一。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、重大工程科研攻关,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、结构抗震防灾技术、遥感空间信息、城市交通智能诱导、国产化智能温室、新能源汽车研发、城市污水处理、大洋钻探、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、自主研制纳米级角度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等标志性科研成果。
学校长期注重发挥优势学科和基础研究的溢出效应,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形式和领域,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社会建设发展作出贡献,为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、国内桥梁与隧道、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、水环境治理、抗震救灾、洋山深水港、上海世博会、崇明生态岛、雄安新区、北京城市副中心等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。学校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“环同济知识经济圈”,正朝着年产值千亿级的目标迈进,开创了“三区融合、联动发展”校地合作的典范模式。
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,在对德为主的合作基础上,发展为以对欧洲合作为中心,拓展北美、辐射亚非的布局,先后建立了中德、中法、中意、中芬、中西、联合国等12个国际化合作平台学院,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,与大众、西门子、拜耳和IBM等众多跨国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。学校先后发起成立了“中国绿色大学联盟”和“国际绿色校园联盟”并担任首届主席,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,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“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”的高校。
目前,同济大学设有30个专业学院,12家附属医院,13所附属中小学。有四平路、嘉定、沪西、沪北等4个主要校区和临港、张江等研究基地,占地面积约2.76平方公里,校舍总建筑面积约214万平方米,图书馆总藏书量约473万册。
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8727人,硕士研究生11988人,博士研究生9112人。另有国际学生4239人。拥有专任教师2797人,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1032人,中国科学院院士17人(含双聘),中国工程院院士28人(含双聘),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、欧洲科学院院士、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等其他国际院士37人次。“万人计划”教学名师6人,教育部“长江学者奖励计划”教授61人,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3人,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,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11人次,“青年长江”“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”等优秀青年人才355人。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1个,教育部“创新团队发展计划”12个,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。
学校学科设置涵盖工学、理学、医学、管理学、经济学、哲学、文学、法学、教育学、艺术学、交叉学科等11个门类。现有本科招生专业73个,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5个,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,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7个,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,博士后流动站35个;6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。拥有6个全国重点实验室、6个国家工程(技术)研究中心、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、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120个省部级以上研究平台。入选科技部“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”,获批2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。
“同济天下,崇尚科学,创新引领,追求卓越”。今天的同济大学正朝着“与祖国同行,以科教济世,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”的目标奋力前行!
同济大学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,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。